52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大元王朝(出书版) > 大元王朝(出书版) 第29节

大元王朝(出书版) 第29节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总之,李孟一生三入中书,民间的利害,他知无不言,引古证今,都十分妥当。所以,在皇庆、延祐年间,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:那就是凡是不好的政令,一定是铁木迭儿所为,凡是好的政令,一定是李孟的主张。

刘正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?

刘正,字清卿,清州(今河北清县)人。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,历仕元世祖、成宗、武宗、仁宗四朝。在政治上多有作为。

元世祖至元八年(1271),朝廷撤销转运司,并成立专门机构检查、核实转运司账目。朝廷任命刘正专门负责此事。在核查过程中,发现大都运司欠银五百四十七锭。开始怀疑是倪运司等四人所欠,就将其逮捕,后经核实,不是这四个人所欠。刘正觉察到这里有冤枉。为了追回国有财产,也为了给这四个人洗清冤情,他将所有有关官吏的案卷都核查了一遍,发现李介甫的七张借据,数据正与所欠银数相符,检验笔体,都是管库的辛德柔的笔迹。但辛德柔已很富有,与权贵往来密切,谁也不敢招惹他。刘正毫无畏惧,原原本本地将实情向尚书做了汇报,追回了欠银,罚惩了贪官,为倪运司等四人平反昭雪。刘正因此而出了名。

阿合马当权时,与江淮行省的阿里伯、崔斌有仇,想利用职权杀害二人。他捏造了这两个人偷官粮四十万石的罪状,命刘正参与调查。刘正经过调查,认为这两个人无罪。阿合马又派四人前往调查,最后竟置这两个人于死地,刘正因此而弃官回家。后来,阿合马倒台,有人告刘正是阿党。元世祖问刘正,“你们这些人都曾是阿合马的死党。怎么能没有罪呢?”刘正说:“我从来没有阿谀亲附阿合马,我只是按法行事而已。”后来,阿合马余党都被诛杀,右丞相说:“皇上曾经说过,刘正穿上洁白的衣服在煤窖里走了十年而没弄脏,真可以说是一个廉洁的人。”于是刘正得以免罪。元世祖的比喻十分精彩,由此可以看出刘正这个人的人品。正因如此,刘正后来历任枢密院参议、户部尚书、参议中书省事、侍御史等要职。

姚燧为文不受时风影响,一心学古,文章风格闳肆该洽,豪而不宕,刚而不厉,大有西汉人的作风。在他的冲击下,宋末遗弊为之一变。延祐以前的以文章出名的人没有一个能超过他。他自认为他的文章可以永远流传下去。因此,当时有地位、有权势家的孝子贤孙,在亲人去世之后,一定要设法求得姚燧的文章,心里才觉得可以将先人的德行表现出来,流传下去。否则就觉得对不起先人,在社会上也抬不起头。因此,在他文名盛行的三十年中,当时的名臣世勋,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的墓志铭、几乎都出自他手。据说,每当有人向姚燧求文章,他一定要问清楚有无德行,如有德行,他就答应下来,但决无溢美之辞;如果求文之人能请几个谈得来的人,再摆上一桌酒菜,姚燧高兴之下援笔大书,文可立得。名声不好的人,势再高,家再富,只字片纸难得。

当时的高丽王与元廷宗室是联姻关系,与朝廷大臣关系都非常好。有一次,高丽王想求姚燧写文章,被姚燧拒绝了,直到皇帝下了诏令,姚燧才奉旨为文。高丽王高兴得不得了,赠给他诸如币帛、金玉、名画等名贵物品。姚燧将这些东西全部赠送他人,只留下金银器皿交付翰林院保管,他自己则丝毫不取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,他说:“像高丽这样的藩邦小国,只看重货利这类东西,而不知世上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。我这样做,就是想让这些小邦藩国知道,我们堂堂大元看重的不是这些东西。”

但是,姚燧恃才傲物,他连当时的赵孟頫、元明善这两位著名才子也看不起,所以,人们又以此而议论他。

李孟一生有哪些主要事迹?

李孟,字道复,潞州上党(今山西长治)人。少有大志,博闻强识,贯通经史,知古今兴亡之理。

成宗时,刘正也官居要职。大德元年(1297),出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。在任期间,反对用兵缅(今缅甸)。云南百姓向官府交纳金银,诸多弊政,往返运费加上官吏的层层盘剥,往往是所征金银的双倍,而且官吏们往往把铜杂混进银中欺骗官府。刘正是第一个指出这种弊端的人,经向朝廷汇报,彻底革除了这一弊政,大大增加了国家收入,也方便了地方。

仁宗期间,他曾向仁宗上疏建议做八件事情,都有助于定国安民。仁宗初年的政治改革,刘正出了不少的力。

张思明是什么人?

张思明,字士瞻,辉州(今河南辉县)人。他颖悟过人,喜读书,一生历仕元世祖、成宗、武宗、仁宗、英宗、文宗六朝。为官期间,以守朝法、恤百姓为务,居官清廉。

左丞相阿合马倒台之后,元世祖命有司追究其奸事,尚书省责其余党,将其赃物记录在案。张思明为元世祖读这些案牍,读了整整一个晚上,元世祖没有丝毫疲倦之意,说:“读案牍的那个人吐音清晰,标准好听,真像侍仪舍人(礼仪生)。”然后又说:“这是个可以重用的人。”第二天,元世祖就将他提拔为大都路治中。对于皇上的赏识,张思明并未忘乎所以,而是以“超迁踰等”(提拔越了等级)为由,力辞,后来改任湖广行省都事。这是张思明走上政治生涯迈出的第一步,由此,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德操。

元成宗时,皇太后求名儒教辅皇子,有人推荐了李孟,说:“布衣李孟有宰相才,应为太子师傅。”从此之后,他经常对仁宗讲儒家仁义之道,对仁宗日后做皇太子、皇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成宗去世之后,身为太子的武宗在北方带兵镇守,安西王阿难答阴谋夺位,朝中丞相等权要同声附和,仁宗当时也不在都城,因此,形势非常紧迫。仁宗犹豫不决,李孟坚决主张急奉太后还宫,安定人心,铲除权奸,促成仁宗回都城。之后,李孟又亲自到哈剌哈孙(当时任右丞相)家探听到安西王不日将即位的消息。李孟马上将这一消息告诉仁宗,力主仁宗进城。事关重大,仁宗一时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,决定“以卜决之。”李孟事先告诉卜者说:“天大的事由你来决定,你不能说不吉利,只能说大吉大利。”好在卜者按照李孟的话说了,仁宗最后下定决心进城监国,等待武宗归来。粉碎了安西王夺位阴谋,避免了一场内战的爆发,这功劳应当首先归于李孟。

李孟一生主要活动在武宗、仁宗期间,这期间他三人中书,人称“布衣丞相。”李孟在民间待的时间长,深知元朝政治的弊端,因此在职期间,多有建树。比如裁汰冗员,核减朝廷滥费。昭雪冤案,罢免僧、道官,恢复科举等。

大德以来,朝廷封拜多人以虚爵,佛教和道教泛滥,成了官、民的灾害。针对这种情况,李孟主张将这些弊政全部革除。于是,朝廷平反了许多冤案,剥夺了许多无功冒赏者,彻底罢免了僧、道之官,一时天下称快。

恢复唐宋以来的科举,李孟也出了大力。有一次,仁宗与李孟讨论用人大事,李孟告诉仁宗应当继承唐宋以来的以科举选拔人才的做法,但应当把一个人的德行与儒家经典放在首位,把文章放在其次。实行科举之后,李孟被任命为监试官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