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明末大军阀 > 明末大军阀 第七百二十二章 怯战

明末大军阀 第七百二十二章 怯战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、敌楼、角楼、阁楼、闸门等共十四座,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、井亭、文昌阁,东门外建有关帝庙、牌楼、戏楼等。

内城西宽东窄,略呈梯形,城高9米,东西开“光化门”和“柔远门”两门。门外各筑有瓮城,城楼对称,三层三檐五间式,周围有廊,单檐歇山顶,高17米。城四隅有角楼、南、北墙中段有敌楼,一层三间式带前廊。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。

关城周长733米。关城正中有一官井,旧有亭,今已废。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墙,构成一个罗城,这就是外城。外城比内城高2.7米。外城正中大门额刻“嘉峪关”三个大字。门顶原有城楼,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,三楼东西成一线。

西面罗城砖砌,东、南、北有土筑围墙,连接长城。城外有城,迭门重城,成并守之势。东瓮城外有文昌阁、关帝庙、戏楼,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。

西侧以砖包墙,雄伟坚固。内城开东西两门,东为“光化门”,西为“柔远门”,意为以怀柔而致远,安定西陲。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。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,西门外有一罗城,与外城南北墙相连,有“嘉峪关”门通往关外,上建嘉峪关楼。

八月初四嘉峪关。

嘉峪关号称“天下第一雄关”,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,北连黑山悬壁长城,南接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,是大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,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,因地势险要,建筑雄伟,有连陲锁钥之称。

在宋元以前,嘉峪地区有关无城,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。

大明为加强西北边防,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,不久,九眼泉地区平地而起一座黄土夯城,周长二百二十丈,高两丈,宽一丈,这是嘉峪雄关的最早雏形。

随后明代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,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,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。自建成嘉峪关后,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,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。

这天清晨时分,在嘉峪关东面的光化门外,一队明军夜不收策马冲进了嘉峪关关城,将西海大捷的消息带进了这座雄关之中,驻守在关城内的国防军第五军将士欢声雷动,城墙上的战鼓隆隆作响,惊得关外远处的吐鲁番部斥候惊慌不已,纷纷策马向西面逃去。

此时城中的游击将军府已经被都督沈拓“占据”,变成了临时的都督府,前来送信的夜不收将西海大捷的通报直接递交给沈拓。

“好!”

沈拓看完通告后,笑着对副都督郭荣说道:“西域大战首战告捷,阁老在西海全歼鞑靼土默特部七万铁骑,俘虏部众十几万人,缴获牛羊马匹等牲畜八万多头,目前主力大军已经向西挺进,准备占据鞑靼土默特部之地!”

此后明孝宗时修建关楼,正德年间修建东西二楼,即光化楼和柔远楼。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,每五里设墩台一座。

从明洪武五年初驻土城,到明嘉靖十八年尚书翟峦加固关城,修筑两翼长城,嘉峪关断断续续修筑一百六十八年,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。

嘉峪关由内城、外城、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,壁垒森严。关城与长城连为一体,形成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。

此时的嘉峪关关城始建于大明洪武五年,比山海关早建九年,由内城、外城、罗城、瓮城、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,所有的防御工事、关城、长城算在一起,全长约一百二十里。

长城城台、墩台、堡城星罗棋布,由内城、外城、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,形成五里一燧,十里一墩,三十里一堡,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