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都市言情 >歌鹿鸣 > 第25章 远行

第25章 远行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朱瞻基心情极好,上个月汉王终于离开京城,就藩去了山东乐安。压在东宫多年的一块大石头落地,所有人都松了口气。

太子去给汉王送行,回来后眼睛红红的。朱瞻基知道父亲是手足情深,可是汉王这些年对东宫的排挤打压甚至迫害,实在太凶了。杨溥黄淮这些东宫大臣至今还在诏狱呢,父亲居然也不着急去把人救出来。也是,皇祖父太强势,又多疑,父亲如此小心谨慎还差点被汉王陷害了,真亏了瑈璇。

其他措施如设置驿站,文书信息流传和物品流通都大大便利;更大力扶持当地经济,屯户种田开矿采珠,将大明的农业纺织等技术广为传播。短短几年,交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所谓“易草莽为桑麻,变雕题为华夏,蔼然礼义之俗,俨然富庶之乡”。

张辅永乐六年整军回到京师,因此战功被封为英国公。

永乐七年,陈朝旧臣简定叛乱,弄了个姓陈的叫陈季扩的冒充陈朝王室后人,立为王,自居为太上皇。张辅再次南征交趾,大胜后刚回;再乱,永乐九年再征。如此反复三次,一直到永乐十四年冬天,才算平定,张辅回到了京师应天府。

没想到,这前脚刚回,又有越族人作乱。还好这次是小规模的造反。张辅再请南征,永乐帝却坚决不肯了。为什么呢?

永乐帝自做燕王时便常征蒙古,做了皇帝之后仍然觉得北疆蒙古边防是头等大事,为此不惜亲自上战场,御驾亲征。然而永乐帝到底是皇帝了,也想找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代替自己对付蒙古人。张辅此时是大明第一战将,便想将张辅派在宣府练兵,以镇守北疆。在永乐帝心中,交趾不过是大明最南端不起眼的补丁之地,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北疆蒙古。

“王者不欺四海,霸者不欺四邻,善为国者不欺其民”

********************

英国公张辅,是靖难名将荣国公张玉的长子。

在靖难之役中,张辅便跟随父亲战斗。张玉在东昌战死后,张辅继承父职,在之后的夹河,藁城,灵璧等战役中均立下赫赫战功。永乐帝登基大赏功臣,被封为新城侯。

前面说过,永乐四年九月,永乐帝发兵安南攻打篡位的胡朝,大将是谁呢?征夷将军乃是靖难第一名将成国公朱能,左副将军为常驻云南的西平侯沐晟,右副将军就是张辅。十月,朱能病逝行军途中,永乐帝便敕令张辅为帅。张辅当时只有三十二岁,临危受命,然而很多人担心他是否能指挥这场大战。

另外一个原因,张辅是张玉的长子,永乐帝始终记得张玉为了救自己惨遭乱箭射死命丧东昌。交趾蛮夷之地,常有瘴厉,而作战的打法稀奇古怪,除了大象这种猛兽之外,还有很多野蛮落后匪夷所思的招数。张辅四次南征回来,永乐帝仔细问了作战经过,暗暗心惊。这种与无知野蛮的较量,是拿性命在赌,万一有失,如何对得起张玉?

永乐帝是个重情念旧的人,对靖难功臣尤其爱护,张玉的女儿娶在宫中做了皇妃,也就是张辅的妹妹。这位张皇妃有没有起到阻止张辅再次南征的作用,不得而知,但是永乐帝显然是不希望张辅再冒险,特别是在交趾这样无足轻重的地盘上。

而西平侯沐晟,本来就在云南。对付的也是汉人之外的各个少数民族。交趾的人口中最多的是越族人,乃是雒(音luo)越人的后裔,西平侯打交趾,专业对口,而且不用朝廷再万里迢迢地派兵。

所以永乐帝接了战报,问了问张辅的建议,便下旨西平侯沐晟出兵平叛。永乐十五年的这次潘僚和郑公证叛乱,很快就平息了。

皇太孙出了宫城,兴冲冲地过五龙桥,走在御道上。四月的江南已是春夏之交,花红柳绿树林荫翳。远处的紫金山如龙蟠碧空,参差如画。

张辅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自凭祥出发,广发檄文先占领舆论优势。怎么发的呢?张辅命人制作了很多竹牌,用油漆写了胡朝的二十大罪状在上,如何杀戮陈朝王室,如何伏兵害死了陈天平等等。竹牌投入大大小小的河流之中,顺水而下,霎时安南全国哗然,民心转向明军,即刻不少乡民主动归附。

张辅一路过关斩将,过四江经水战,克多邦城,甚至战大象。匪夷所思地七个月便破了安南全境,共四十八个府州!一百八十个县!户三百一十二万! 永乐五年,胡朝篡位的国王太子诸王将相大臣全都押回京师应天府,永乐帝龙颜大悦。

找不到陈朝王室后人,永乐帝便将安南国改为了交趾布政使司,诏告天下:“交趾自唐之亡,沦于蛮服者四百余年,至是复入版图,同沾圣化。”

不错,在当时大明所有人的心中,交趾本是荒蛮之地,大明将之收回版图,是教化当地臣民,发展其经济文化。

张辅在平定战乱之后,建设郡县。然而迫于人手不足,只有几个大城市用了朝廷派遣的官员,其他大量地方官或自云南广西招募,或采用贬谪官员。这成为日后吏治腐败,交趾叛乱的祸根,但张辅本意是好的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