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民国二三事 > 第一九五章 一二八?淞沪战 三十二

第一九五章 一二八?淞沪战 三十二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蔡廷锴虽然是军人,但这么多年打拼下来,政治上也不是白丁了。调兵撤防这么大的事,不通过电令,也不在军政机关讨论。而是跑到一个私宅聊,也没个手续。为什么这么干?暗箱操作啊。

这种时候,在日本人的威胁面前却要退兵避让,谁下令谁挨骂。何况,陈铭枢此时可是孙科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,这么大的事情,作为十九路军的领袖,不可能不跟他透个信。

何应钦的意思很明白,政府不下明令,你们自己悄悄调防,省得政府再被别人骂,你们给中央背一回黑锅,以后当然也不会亏待你们。

蔡廷锴回答说,19路军驻地本来就是中国领土,又不接近日军,要撤退,没理由。当然,如果军政部正式下达命令,十九路军坚决服从。

蔡廷锴的态度,让何应钦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钉子,又闲谈了个把小时,何应钦只好空手而归。“中央”命令19路军撤防的命令倒是很快下达。

1月下旬,在溪口老家养好了身子、想明白了一些问题的蒋介石,优哉游哉地带着一大群侍从、警卫,由老家的艄公、脚夫护送,从水路出发,沿途过宁波、经杭州,一点都不着急地向南京进发。乡亲们知道他行将复职,人人兴高采烈地欢送,鞭炮声响彻了溪口小镇。一坛一坛的米酒被乡里人抬回,溪口比过年还要热闹。连极其骄傲、看不上乡间人的宋美龄,也感动于这种浓浓的乡情。

年轻力壮的子弟,艳羡地看着那些又要随同去南京当大官、享大福的邻居。蒋介石站在船头,他频频挥手,向乡亲们道别。他目光迷朦,似乎在远望南京,远望中国。船越行越远,奉化水乡的景物渐渐模糊了,渐渐地看不到了,这时,邓文仪才小心地奉上大衣,提醒他船头风大,“请校长进船舱休息”。

但,并不总是这么闲适。多少次,他经历失意时,总是在那个小镇,积蓄力量、思考总结、遥控南京,在宁静的氛围中,进行着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计划。此时,蒋介石更象任何一个面对新挑战的大人物一样,用平静来掩饰自己的澎湃情感,自己的王霸雄图。

“老家多好,老家人多好……”蒋介石喃喃自语。

但更好的是权力。

蒋光鼎和蔡廷锴看到命令,一下子就傻眼了。

虽然“中央”把撤防的责任承担起来了,在日本人的挑衅前屈辱撤退,必然被国人唾骂,十九路军的威名就此断送在他们手里了。而且,这回又得罪了何应钦,逼得军政部明令撤退,这叫做敬酒不吃,最后还是吃了罚酒。

可是,私下的关照可以拒绝,军政部的军令却不能公然违抗。电令中说将派宪兵到上海接防,蒋光鼐、蔡廷锴也只能一面命令所属部队,准备交防撤退,一面积极联系陈铭枢。

回到南京的蒋介石正在忙于与汪精卫一起处理孙科辞职一事,以及瓜分南京全力之际,上海滩日本人挑起冲突给了他当头一棍,虽然早已料到日本人会在上海会在上海发动攻势,但是对蒋介石来说,现在真不是一个恰当的时机,这一切,都打乱了蒋介石和汪精卫商定的夺权步骤。因为从名义上讲,他现在还是一介平民,除了党内的权力,政府这方面他是什么职务都没有的。

“拖”字诀就成了他心中的首选,军事上的布局还未完成,政治上的准备也需要加快了。

另一面他急电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等人避免与日军冲突,并命令军政部长何应钦从南京专程到上海处理此事。

到了上海何应钦请蔡廷锴到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公馆相见。一个是统管全国军队的军政部长,一个是党内德高望重的元老,这两人相约,蔡廷锴一个小字辈怎敢不去。

到了公馆,真是谈笑风生,何部长言笑晏晏,把蔡廷锴引荐给张静江。不过场面话一过,正题就出来了。何应钦说,日本人要你的19路军后撤30公里,政府本来是应该拒绝的,但是为了保存国力,忍辱负重,请你把军队后撤,重新布防。消你遵照中央意旨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