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00小说网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中国脊梁 > 24、挖知了

24、挖知了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

因为捉知了,孩子们也会发生矛盾。有时候,两个孩子同时看到一个知了或者一个知了洞,就难免发生口角。但有时,孩子们也会被大人欺骗。

记得有一次,我和一个比我还小的伙伴,在村边一个空地上找到一个知了洞。但我们都没有小铲子,没办法将知了挖出来。正好村里的一个妇女过来,平时那个妇女打扮得脏兮兮的,大家都喊她哑巴娘。她倒不是哑巴,只因为大家喊她家男人叫“大哑巴”,就胡乱喊她哑巴娘了。

那天,她捉知了也是笨得很,转了半天还没找到一个,但她家里还有几个孩子嗷嗷叫着等着吃东西呢,她就打上了我们这个知了洞的主意。

她手里拿着小铲子,偏不借给我们,说要帮我们挖。她先是找了个小树枝,伸进洞里,说是帮我们“钓”上那个知了来。但实际上,她将手指挡在洞口,却使劲将小树枝往洞里捅,一直将那个倒霉的知了捅到了洞底下它出生的地方。

然后,她才说:“这个知了掉井里了,拿不出来了。”我们心急火燎地往小手指往里试,果然捅不到了。我们跳起来要她赔,她胡乱挖了两铲子,说:“真找不到了!”之后,抱起孩子就走。

二伯父是少小离家老大回,虽然离家多年,还是能吃得来知了的,啧啧称道。

但伯母却是地道的重庆人,没有见过这些东西,很惊讶地问:“这些虫虫咋个能吃的吆!”看到大家吃得都很香,在受到一番鼓励后,她也试着让剥去知了的外壳,小心翼翼地吃了几个,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。

后来,听说这些知了还会到处爬,有时会爬进屋里来,她马上吓得将双脚抬起来,不敢再放在地上。

当时的情景,还惹得我们一帮后辈孩子笑了好一阵子。

说真的,这些知了的生存能力的确很顽强。尽管每年夏天,北方人都捉其为食,但还是捉不尽,到处都是。

我们在后面叫,她也不搭理。没办法,我们两个小不点只好悻悻地离开。但等我们走了一段路,却发现哑巴娘又转回去了,两铲子就将那个倒霉的知了从洞里掘出来。等我们再跑回去,她早抱着孩子跑远了。

那天晚上,为了这个知了,我还在灶坑里和妈妈嘟囔了好半天。妈妈劝我:“她家里孩子多,吃不上饭,不要和她计较了。”

那一刻,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一点道理,也体会到了一点在艰难的时代、农村里那种邻里间互相体谅的浓浓感情。

等若干年后,等跨过了一个千年。当我在遥远的西南城市里生活的时候,尽管走遍了边境的山山水水,见惯了很多原始森林,却再也听不到在北方让人心烦的蝉鸣。在城市的喧嚣中,再也感觉不到那种农村里的纯朴感情。

有时,夏天在院子里的草帘子上睡觉。等早上起来时,旁边的破布鞋或芭蕉扇上,往往就会趴着刚蜕皮还不会飞的知了、或者有几个空壳在。放在院里的小饭桌的桌腿上,也会三天两头地有蝉壳在。

那时候,只有乡下人吃知了,城里人是不吃这东西的。

但若干年后,在城市的餐厅或餐馆里,也有这种东西卖了,还美其名曰“炸神仙”。一些餐馆的老板,还专门到乡下收集这些没蜕皮的知了。再后来,还有人专门收集起来,再卖给餐馆里;还有些有心人,甚至夏天囤积起来,冰冻到其他季节高价出售。

在一些地方,收购知了也居然成了一种营生。

知了在树上蜕皮后,剩下的壳子叫“蝉蜕”,是一种中药。那时候,农村药铺里或者供销社的收购站都会收购。虽然价格还不错,但那劳什子壳子实在太轻,很多孩子积攒了一夏天,拿出来一大堆也换不了几个钱。但对于孩子们来说,却也不失是一种换钱的途径。夏天放学后,很多孩子还是会去收集树上的蝉蜕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